三皈傳授

 

一九九六年淨空法師講于澳洲昆士蘭

 

諸位同修!承蒙邀請,今天有緣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Gold Coast),與大家談談佛法中的「三皈依」。這在佛法裡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是我們修學入門之處。在未說三皈之前,首先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確實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不能不辨別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為佛法是「宗教」,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宗教,這是變質的佛法。其實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確實變成宗教了。另外一種,變成「學術」了,特別是在日本某些學校、學術團體,佛法變成哲學,這也是變質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講,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說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它是現代人都必須學習的。佛法變質成為宗教與哲學,實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對社會,還不至於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佛法變成「邪教」。諸位如果仔細觀察,這對於個人、社會是有害的。另外一種,佛法變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現前社會上時有所聞,這種變質太離譜、太過分了。歐陽大師告訴我們,佛法是現代人需要學習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麼,並未說明。他要讓我們自己去領悟,去體會。

 

我們冷靜觀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學」,從經論上最常見的稱呼可以證明。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自稱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學中才有此種稱呼,這是師生的關係。「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

 

佛法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說一切眾生的無量苦惱,起於不明瞭自己及生活環境的真相,於是產生錯誤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許多苦難。若能徹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環境,則其思想見解正確,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樂。這是佛法教導的宗旨,教學的內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在可以為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正是歐陽大師所以說「佛法是一切眾生所必須修學的」。

 

修學佛法,入門就是「三皈」的傳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方向。學佛是從三皈做起,它是學佛人這一生必須遵行的修學總原則。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時候這種說法,大家不會發生誤會,可是佛法自古流傳至今,依中國歷史所記載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傳,免不了有些不正確的知見摻雜在其中,錯解了三皈依的真實義,即中國人常說的「以訛傳訛」。

 

《六祖壇經》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約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說「三皈依」,則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使我們聯想,早在唐朝時,大概就有很多人誤會皈依三寶的意義。如果沒有人誤會,六祖又何必用這種說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錯會了。一千三百年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產生誤會,何況又經過一千三百年,今天講三皈依,難怪大家錯會其義。

 

《壇經》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六祖解釋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教導我們「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

 

什麼是「皈依佛」?一般人對自己、對眼前的生活環境,確實是迷而不覺。佛教導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來依正覺,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講的「三寶」有很多種說法,皈依覺是「自性三寶」。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學,就是佛門所謂的「外道」。佛家講外道,不是輕視別人,而是心外求法稱為「外道」。佛法教我們從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內學」,從自心裡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錯了,一樣也得不到,向內求則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不但佛在經論上說得很清楚;中國的儒家、道家,也說得很正確。

 

皈依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是依靠自性三寶。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可是究竟應如何作法?我們很想回頭,很想覺而不迷,卻偏偏迷惑顛倒。如果不落實在生活中,這種講法就變成玄談,變成玄學,而實際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與「覺」的現象是什麼,也就是「迷」是什麼樣子,「覺」是什麼樣子,「佛菩薩」與「凡夫」那裡不一樣。我們從這裡可以摸索出一條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所表現的,就是現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無論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種種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與凡人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也穿衣、也吃飯、也上班工作、也應酬,這些皆與我們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處何在?在他的心清淨。事跟我們一樣,沒有絲毫差別,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他也工作八小時。我們在生活中天天生煩惱;他們則是天天生智慧,這就不一樣。我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煩惱;他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智慧。何以見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證明。他到黃梅見五祖時,曾經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他的心常生智慧,我們的心常生煩惱,這就是佛菩薩與凡人不同之處。

 

智慧怎麼生的,煩惱從那裡來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煩惱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穿衣吃飯有妄想分別執著,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待人接物還是有妄想執著,在此處生煩惱、生七情五欲、生貪瞋癡慢,煩惱永遠不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輪迴心」。六道輪迴是這個念頭造成的現象。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應酬,就是造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即是迷惑顛倒。

 

我們學佛,佛教導我們回頭,皈依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性。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超越世出世間法。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即是真心、佛性。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即是菩薩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薩行,一天到晚應酬還是菩薩行。關鍵在此,就是將妄念轉過來,從觀念上回頭。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用的就是真心。「真心離念」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裡沒有妄念,真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清淨心生活,生活清淨;清淨心工作,工作清淨;清淨心應酬,應酬清淨,無一不清淨。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則國土清淨。

 

也許有同修說:「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還能做得成嗎?」沒錯!當你工作需要思考時,儘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還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範圍之內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他,其他與我不相干。這樣,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煩惱、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長,工作就很順利。一切時一切處,知道長養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則任何事都會做得格外好,生活也會更愉快。我們也要學惠能大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現在做種種工作皆須思考,這是習氣。真正修行,這種思考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思考的程度會愈來愈淡薄。若功夫成熟,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現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現前時,還是離不開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範圍縮小、時間縮短,儘速將其程度減輕,使智慧漸漸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遠、太深,則智慧完全無法顯露,因為妄念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若將「覺」與「迷」的樣子搞清楚,理論也明白一些,必須認真做,真正下功夫。須學諸佛菩薩運用六根,眼見的是色相、耳聽的是音聲,練習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時,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真智慧。再學「不起心、不動念」,即是修清淨心、自性本定。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即是大禪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中修,這是從根本修,是高級的修行方法。

 

《華嚴經》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於形式。修禪定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對六塵境界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轉貪瞋癡為戒定慧,轉煩惱為菩提。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貪瞋癡;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薩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癡三毒,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從妄想分別回頭,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頭,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此即「皈依佛」。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認識與見解。真實智慧現前,思想、見解才是正確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錯誤的。我們是初學,一定要依靠經典,來糾正我們錯誤的見思。經上所說的,就是諸佛菩薩的正知、正見,決定是正確的。依照經典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老實學著怎麼做就對了。因此,皈依佛是總綱領、總原則;「皈依法」是教我們如何從日常瑣碎事務中修學,遵守佛的教誨。

 

佛的經典很多,我們是不是要每部經都學習?不需要!佛經是當年佛教導大眾的記錄。每個眾生有他自己的困難與迷惑,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顛倒、離苦得樂的方法,以後記下來就成為一部經。可見他是經由佛陀一次的指導,就得利益,就解決問題。由此可知,一部經就夠了,這是決定正確的。

 

現在我們沒遇到佛,佛留下這麼多經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這是很現實也是很困難的問題。佛好比是大夫,我們都是病人,遇到大夫為我們診斷用藥,真的是藥到病除,解決問題。現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處方(經典好比處方)。我們是病人,這處方要是用對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對症,麻煩可就大了。佛法確實如此,經典的理論修行方法若與根機相應,這一生決定成就。若不相應,如同吃錯了藥,不但這一生救不了,還帶來更大的麻煩。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見得?許多學佛的同修,未學佛前還好,學佛以後煩惱更多,愈學麻煩愈多;個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煩都來了,那是藥不對症,吃錯藥了。

 

剋實而論,「法門」的選擇是一件大事,但我們無能力亦無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遺留一大堆的處方放在這裡,卻沒人指導,這事情麻煩。要是碰碰運氣,不太可靠,就像買獎券,想中特獎並不容易,沒那麼幸運。必須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學的善知識,幫助我們選擇法門。然而,當今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認識他。愈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愈謙虛,你若問他;他回答「我不會,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修持」。若說「我行,我有智慧,樣樣都行」,那不是真的。現今我們都沒有能力辨別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為現代人指示出一條明路,即是《大集經》上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無論依中國或外國的說法,我們皆是生在末法時期。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年以後,即是末法。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決定選修淨土,老實念佛,決定成功!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禪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極少的特殊根機,不是普通人。我們仔細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嘗試學禪、學密、或學其他法門。如果覺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實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特別是讀了淨宗經論以後,仔細思惟研究,確實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淨宗經典,亦即在無量經典中,我們選擇淨宗「五經一論」。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夠我們一生受用,決不可輕視。其分量雖少,若細講這六部經,十年也講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經修行就夠了。「皈依法,我們就選擇淨宗五經一論」,非常踏實。

 

淨宗學會成立時,於「緣起」裡提出行門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五項守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皆是淨宗五經一論所說的。我們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時時與佛所說的話對照,若相應即是正確的,就沒有做錯、沒有想錯;若與佛所說相違背的,就是想錯、做錯了。我們真正抓住綱領,以此檢點、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為。

 

「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義,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特別是淨宗,著重修清淨心。皈依誓詞中,「皈依僧,眾中尊」。「眾」是指團體、社團。世界上社團有很多,小則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佛告訴我們,學佛人的團體,在一切世間團體裡,是最值得尊敬與讚歎的,因為它是「模範社團」,可以作為所有社團的榜樣。它的特點,是社團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團體最怕不和,他們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見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識。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個團體和敬的基礎。特別是在澳州,這兩天我們見到此地政府的兩位首長,都很慈悲善良,實在非常難得。他們告訴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有各種不同的種族,與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異中求同,建立共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天我們接觸,彼此皆有此共識,希望我們在此地能團結發展,真實的基礎就是「見和同解」。和合社團的第二個條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別人,尊重法律,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愛、互助合作,社會才能和睦相處,才能繁盛,共存共榮。

 

佛門六和敬的團體,在所有團體中是最尊貴的。「皈依僧,眾中尊」,我們要朝此目標努力。別人不尊敬我們,我們必須尊敬別人;別人排斥我們,我們更要愛護別人。用耐心與真誠感化他們,這樣才能達到和睦相處的目標。「僧」字含有這層意義。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時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就是覺悟,就是正知正見。所以,「覺、正、淨」實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們的真心本性。

 

自古以來,中國佛法有十大宗派,有無量法門。無論宗派法門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歸納為「覺、正、淨」三大類。一般而言,禪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覺門入。禪宗的目標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見性,這在覺正淨中稱為「覺門」。禪宗以外稱「教下」,如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皆是從經典入門,即是由「正門」入。用經典的教訓、理論與方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是走正門。「淨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淨心,這是由「淨門」入。

 

「覺、正、淨」三門,「覺門」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無法開悟。由「正門」需要長時間,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依佛的經教,長時間熏習才能契入;雖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時間太長。比較起來,還是「淨宗」好,不必上上根機,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句「阿彌陀佛」修清淨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個講堂有三個門,在門外看是不一樣,進了門就一樣。由此可知,無論從那個門進來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時,覺正淨必同時得到、同時具足。往生淨土即是契入佛境,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讚歎的,還是此法高明,因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費很多時間,的確是最殊勝的法門。

 

《無量壽經甄解》曰:「今就利益論,彼(指華嚴、法華)假此(指無量壽經)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若論真實之利,無有過於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故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是將「如何皈」、「如何依」,為諸位說明清楚。

 

「自性三寶」之外,尚有「常住三寶」,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寶」,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形象上的三寶很有用,如果沒有三寶形象,今天雖將三寶的大意為大家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樓就忘了,過兩天就完全沒有了。因此,供養形象三寶的利益太大了。家裡供養佛像,一見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見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這個用處,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養,向他磕頭,那一點用都沒有。你以為這樣佛菩薩會喜歡你,佛菩薩早就跑了!

 

佛菩薩希望我們覺悟,不希望我們迷惑顛倒,但有不少人錯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所以,須知道供養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覺而不迷;見到經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見,正而不邪;見到出家人,就想到淨而不染,就會想起自己要修清淨心,要六根清淨,要跟大眾和睦相處。如此時時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寶」很有必要,它是三寶的形象,但是要有實質的內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沒有實質的內容,單是表面形式則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曉得如何入門,此即是「傳授三皈」,就是將三皈的意義、修學的綱領原則傳授給大家。

 

「三皈」的儀式是在佛菩薩形象面前發願、宣誓,從今而後發心一定要這樣做,由一位出家法師為你作見證,證明你確實發過誓,發願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儀式簡單而隆重。現代有許多很複雜且長時的儀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義,糊裡糊塗皈依佛,皈依之後仍然糊裡糊塗過日子,這與佛法的教義完全違背。真正回頭依靠自性三寶,此人完全改變了,一般講改造命運,甚至改造體質。命運、體質皆可改造,心念回歸,就完全改變了。

 

三皈依的儀規,我們採用弘一大師從戒經節錄的三皈儀式。弘一大師說,世尊當年在世,就是用此儀式為弟子們傳授三皈,所以我們也遵循這個儀式。

 

「皈依佛」,我們落實皈依「阿彌陀佛」。為何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皈依阿彌陀佛,而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正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皈依法」,我們落實皈依《無量壽經》。「皈依僧」,我們落實皈依「觀世音、大勢至」,這兩位菩薩僧寶。

 

若有人問,你有沒有皈依?「我皈依三寶」。皈依那位法師?「皈依阿彌陀佛大法師,我是彌陀弟子」。誰為你作證明?「淨空法師為我作證明」。這個說法完全正確,而不是說我皈依淨空法師,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過去我傳授三皈時常講,我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某一個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團分化了,此種過失很重。若依戒經結罪,這是「破和合僧」,墮阿鼻地獄。所以,證明三皈的法師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為我們作證明的。從《壇經》看來,「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誤解,此事必須澄清,我們才有一條真正的出路。

 

http://buda.allcadblo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