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著解序文)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起,在美國加州德安乍(DEANZA)學院講彌陀要解為期兩月,有錄音帶四十八卷。茲將其作成筆錄,供養讀者。
時德淨空法師:俗姓徐,字業鴻,安徽望族。早年負笈南京,壯歲從戎報國。神州易幟,渡海來台。師慧根宿具,心向佛乘;悟世無常,厭離生死。披剃前後:曾投章嘉大師、白聖長老、李炳南諸尊宿求法,旋入台北中國佛教三藏學院研習。潛心聖典,博覽經論;行解兼深,成就卓越。
時逢末法,眾苦交煎;五濁惡世,三毒熾盛。師悲心殷切,矢志度生。權衡教運,專弘淨土。三十餘年,往來台港星馬美加等地,弘宗演教,倡導念佛。為法忘軀,席不暇煖;鞠躬盡瘁,舌敝唇焦。
日前佛陀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攜來師之彌陀要解講記原稿一卷,囑雲撰序。雲展讀一過,深覺陳述得旨,章法井然,堪稱契理契機之作。
按佛教修學方法,號稱「八萬四千法門」;博大精微,千頭萬緒,洵非博地凡夫,所能把握肯綮。彌陀要解係闡釋阿彌陀經之要典,阿彌陀經乃開示「持名念佛,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之經法。此一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備「三資糧」,便得「三不退」。誠屬「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今淨公法師運其睿智辯才,宣說要解真義,又承劉承符長者筆錄成書;印施流佈,普利群機。用心彌善,功德無量!雲稗飯如來,一無是處;惶恐贅文,隨喜讚歎!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下旬釋祥雲序於台灣
各位同學:
去年六月在此教室講了一部無量壽經,今年同一月份也與各位共同研究淨宗另外一部重要典籍,這是蕅益大師所作的彌陀要解。過去無量壽經尚未普遍流通時,修學淨宗所依據的典籍即阿彌陀經、蕅益大師之彌陀要解、與蓮池大師之彌陀經疏鈔。近一千年中淨宗修學能有成就者即靠這兩部註解,尤其彌陀要解,特具權威。過去印光大師對彌陀要解推崇備至。他說:即使阿彌陀佛降世為阿彌陀經作註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於肯定這個註解就是阿彌陀佛的全意,一點也沒有錯誤。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蕅益大師的身份沒有洩露,一定也是再來人。印光大師對要解如此推崇,則蕅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之流,否則當不起大勢至菩薩如此之讚歎。
末法時期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人類煩惱重,苦難多,如想在一生當中能得到真實利益,解決現前問題,無論個人、家庭、事業,更進一步能解決我們的永恆問題,即佛門中所說的生死大事,確實有效,確實可以做到者,在所有一切法門中,唯獨淨土法門可以承當。古德說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快速、穩當,具無比的殊勝。祖師大德異口同聲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自古以來對於淨土法門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別聰明,一聽此中道理與事實即能深信不疑,竭誠接受。第二種是有福之人,非世間五欲六塵之福。世間的榮華富貴全是假的,真正福報是聽此經後,雖不懂道理卻能深信,至誠遵行。最難的是中間分子,為數甚多。歷代高僧大德善知識,苦口婆心講解介紹,也是為了這些中等人。
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最好的教育,絕不可視為宗教。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法後人把它整理出來,傳到中國,又經古德翻譯整理分類,編成大叢書,名之為大藏經,其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講此要解,也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
《序》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師伯述圓中鈔土。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有些經題冠上「佛說」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皆未加佛說,而此二經確是佛說。在一般慣例上,經典從正宗分開始,第一句是佛說的即加「佛說」二字,如非佛說則免加。
佛所講的經,從內容性質將其分類稱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種是無問自說。佛看眾生機緣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層次的教化即無問自說。阿彌陀佛是梵語,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佛即「無量覺」。佛本來是一切無量,惟經中特別說出兩個意思,即「無量壽」與「無量光」。壽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指無量空間,十方世界。時空包括一切,光壽雖代表時空,而光壽二字遠比時空二字來得活潑,意義深遠。在一切無量中壽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壽命有限,則一切智慧才藝德能財富均落空。
符按: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稱為十二部,就是按經典體栽分為十二類別。有偈云: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1)長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長文。
(2)重頌、將長行的義理,用偈頌方式重新說一遍。
(3)孤起、單獨的偈頌,與前後經文無關。
(4)譬喻、用比方來說明經文的義理。
(5)因緣、敘述某種事發生的因緣。
(6)自說、平時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阿彌陀經,無人請法而佛自說。
(7)本生、佛說過去弘法利生的經歷。
(8)本事、菩薩羅漢在因地所行的事蹟。
(9)未曾有、從來沒有見過的神通變化。
(10)方廣、就是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
(11)叫論議、佛弟子研究經律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的紀錄。
(12)授記、佛給菩薩授記何時成佛,在何淨土等等的預言。
中國古代聖賢,對宇宙人生真相有相當的認識。例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其一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薩的名號是由其教化眾生的宗旨而定,用現代話說就是口號。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其教學的方針,須對症下藥。這個世界眾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執著太重,所以佛取名「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義,「牟尼」是「寂滅」義。化導眾生以慈悲為懷,心地清淨。如阿彌陀佛來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釋迦牟尼」尊號,才能醫治我們的毛病。若釋迦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釋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淨,不需要仁慈寂滅之藥。佛無固定名號,亦無永久名號,乃是應機說法,亦無定法可說。佛教化眾生,隨類現身,無一定相貌,隨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現。如楞嚴經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符按: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經,其第一章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句話實為全部道德經之綱領,殊不易解。茲為便於初機,略作補充。第一個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體。第二個道字即「說」的意思。就是說真常之道,無相無名,一說便錯,動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說的「道」即佛家所說的「真如」。哲學家稱之為「本體」,這個本體在佛經中隨處可見,但其名稱變化多端。在下平日讀書,將此真如同類異名之詞彙登記有七十二個之多,尚不齊全。老子又說:「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本無名,如勉強給它一個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並不能完全代表道之體。他又想到,道既是無相無名,然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變化出來的,所以他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是體,有名是用。無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觀至此,其哲學思想在我國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總認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薩再來。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隊,佛叫他們來中國,給華人先打好一個哲學底子,然後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雖然觀察到本體的輪廓而究竟沒有登堂入室,常謂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頗似二乘,虛無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實,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終不能徹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機緣受教於佛陀,可能經佛一指點,即成為有修有證之法身大士。
佛經萬古常新,適用於各時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講的經典對當時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後這些經典對今天的眾生一樣有受用,無有差別。然而人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適用於各時代,就要有註解。註解就是將佛經現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蕅益大師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講此要解又要以現代化的方式以解釋之。至於何人能譯、能講、能解,皆是嚴肅問題。翻譯經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實,義,可能翻譯錯了。古人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必須如開經偈所說「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必須知道,中國近代受盡了屈辱,好像樣樣不如外國人,其實中國人乃是最幸運最有福的人。佛教傳到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證果的人。證果的意義是對於佛在經中所講的理論,他完全明白,如不能親自把它證實,只是聽佛所說而自己未能親證,他翻譯經典或講經說法一定會發生錯誤,所以古來大德翻譯經典講經說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們願意繼承這份寶貴遺產,我們的祖先只要求我們一個條件,即熟中國的文言文。我們祖先聰明,知道言語是會隨著時代變的,而文字不變,把語言與文字分成兩條道,因而文言文傳了千年而無變化。現在論語等於同孔老夫子交談,讀孟子即與孟子見面。
佛經最晚的翻譯是在南宋時代,為數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時翻譯的。經典的文字是譯經時代最淺顯的,也是就當時的白話文。例如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時代陶淵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對於文言文有造詣,即能接受古聖先賢的寶貴智慧遺產。學文言文應由背誦古文下手,儘量從古文觀止裏選擇,背熟五十篇即能閱讀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寫文言文。我常勸勉同修要教你們的子女背古文,現在他們雖然感覺有些困難,將來他們會感激你們父母一輩子。如年歲稍長,礙於工作,無此精力時間,最好背誦無量壽經,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華的經文均予納入,包含五種原經,最早的是後漢時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讀熟,則閱其他經典即無困難。
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翻的。中國以秦作國號的有四個朝代,歷史學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區別之。第三個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堅。他的大臣姚萇發動政變,推翻符堅而自立為王,稱為姚秦。當時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遠、道安、僧肇、謝靈運、陶淵明都在同一時代。三藏法師是學位之稱,對佛所說經、律、論三藏無不通達,方可稱為三藏法師。蕅益大師生於明末,歿於清初。大師的生平在其傳記中有詳細記載。另外在彌陀要解講義與親聞記中亦均有詳述。要解講義是圓瑛法師著的,彌陀要解親聞記是寶靜法師著的,這是兩部很好的註解。大師晚年專修淨土,所以他取了一個別號叫西有,其含義是指佛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
佛所說的娑婆世界,從前大家均認為是銀河系,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銀河系是佛經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由此推算,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可見宇宙之大幾無法想像。
佛最初講無量壽經,次講觀無量壽經,最後講阿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阿彌陀佛也真有。怎樣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發願肯去。第三、專念阿彌陀佛。專念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一齊滅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來生一定更苦,因為我們從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眾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則來生定是苦多樂少,每況愈下。
「沙門」為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稱,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傳到中國之後,沙門即變成佛教出家人專用的名稱,並含有在學習期中之稱謂。蕅益大師自稱為沙門,乃自謙之意,不敢自稱法師。有人以「大師」稱謂出家人實屬過份,觀音普賢大勢至等覺菩薩與彌勒後補佛尚且稱為「大士」,「大師」乃對佛之尊稱,今人不了解佛學常識,竟以此名號稱呼凡夫,近乎譏嘲。蕅益是大師的別號,智旭是大師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題語,乃虛詞,無何意義。佛是梵文音譯,全文為「佛陀耶」,義為覺者,乃尊重不翻。華人喜簡,只採用佛字。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謂之覺者。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誰認識自己?由何而來,將來往何處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小則個人家庭,大則社會國家,甚至於廣大的虛空法界,如真能了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會受環境之支配與壓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諸佛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為數無量,他們能作到,我們也可以作到。
蕅益大師把這個念佛法門解釋給我們聽,依其方法修學,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諸佛菩薩之成就。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大德,決無欺騙,他們對我們一無所求,騙我們作什麼?故對於他們的教導應深信不疑。佛佛道同,無量諸佛都是慈悲、真誠、清淨,憫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菩薩」譯為「覺有情」,而覺的並不圓滿,至少仍有一分生相無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們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無條件慈悲憐憫一切眾生,全心全意照顧眾生,隨機施化,教導眾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憫念是慈悲義,如果沒有慈悲心,佛對於教化眾生的原動力就沒有了。世間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與利在背後推動。佛菩薩既不貪名,又不圖利,只是憐憫一切迷惑的眾生而隨機施教。在教學內容與方法,因眾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謂教化,教是由因上講的,化是由果上說的。接受佛教導之後,應有氣質變化,從前愚痴,現在聰明,從前覺得苦惱,現在感到快樂。佛教學的宗旨對一切眾生均相同,都是教眾生圓滿成佛。此之謂歸元無二,方法雖多,目標則一。
中國隋唐以後佛教分為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後人往往存門戶之見,認為自己所修的法門是對的,其他均非。但佛說「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幸勿自讚毀他。佛在世時,有人向他請教,他一定指示一個正確的方法令其得到圓滿的成就。現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經修學。這些經典如同醫生對病人的處方,如藥方與病症不合,恐怕會發生嚴重後果。蕅益大師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經是佛看眾生機緣成熟,無問自說,不是專對某一種人說的,而是對當時及後世一切眾生說的。自古以來修淨土法門得到成就者為數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圓頓,可以躐等,不要經過漸修而可以頓超。從小學一年級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而且方法又極簡單,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議。
符按:前面法師說:念佛法門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經過漸修,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十念成就在無量壽經中載有明文。但是初機同修不要誤會,學佛沒有取巧,所謂頓超也是由漸修而來。慧能六祖大師是賣柴的,不識字,一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還說了幾句開悟的話,五祖乃傳與衣缽。六祖修了多少劫誰知道呀!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而證入法界,但須了解,善財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出,故相師建議給此兒以善財之名,誰知道善財修了多少劫。一個下愚人一聽念佛法門即信而行,此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是有來歷的。我們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現在才肯來聽經接受念佛法門。今生既然遇到這個希有難逢的機會,可千萬不要再錯過。
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必受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業。不造業、很難。不迷惑、更難。何謂業,業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惡,業亦有善惡。業分三種:身、口、意。身體的造作,口中所發言語,意起念頭,身口造作聽命於意。要想超出輪迴,須先斷惑。三界六道之業因即見、思二惑,完全斷掉才能出三界,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報比較容易,世間聖賢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輪迴是世間人辦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現於世,便眾生能遇緣得度。
符按:見思二惑是三界煩惱之通稱,茲將其列表於後:
見思惑 |
┌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 │ ┤ │ │ │ └見惑(知識上的心理作用) |
┌疑 ┤慢 │痴 │瞋 └貪 ┌身見 │(即我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
┐ ├煩惱障(迷事的惡 │ 見俱生起的) │ ┘ ┐ │ ├所知障(迷理得惡 │ 見分別起的) │ ┘ |
以上見思二惑各有五種,初機同修讀其名詞即能會其義。惟最後兩項略予說明:(一)見取見、見就是主觀的見解,取是執著。執持自己不正的主觀以為是正確。如外道以升天為永生,稱之為「非果計果」。(二)戒禁取見、戒是性戒,如殺盜淫之類,禁是遮禁,如飲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過在執取一種偏差之成見,即以錯誤的觀念而持戒禁,徒勞無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見牛生天,以為學牛的生活即可生天,於是學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頭而得不到結果。牛之謂「非因計因」。
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帶業才有希望,不帶業就難了,其他法門未有帶業之說。前些年有人說:淨土宗帶業往生之說在經典中找不到根據。一九八四年沈家楨居士請我到紐約講經,在洛杉磯轉機時,周宣德老居士到機場接我,一見面他就說:「法師呀!不得了,有人說念佛法門帶業不能往生,我這幾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嗎?」態度非常嚴肅。我說:「帶業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我們去作什麼?文殊普賢大勢至觀音諸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都是帶業,如果不帶業,還會有三輩九品之分嗎?」他聽了這些話才放心。
淨土三經古大德稱為「往生經」,後來祖師們又把華嚴經之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五經中提到念佛法門分為四種:第一、實相念佛。第二、觀想念佛。第三、觀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視持名念佛,在大本無量壽經與小本阿彌陀經中,佛都教導我們專持阿彌陀佛名號。不但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諸佛都同聲讚歎。念佛究竟有什麼好處,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實難說出。古德如善導、永明、蓮池、蕅益諸師的著作,確實發揮得詳盡透澈,可惜我們業障深重,讀這些書之後依舊不能生起清淨心,必須要善知識開導解釋,還要自己認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則不過在八識田中種一點善根而已。
四種念佛法門,以專持名號簡單易行。專是專一專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不可離開這句佛號。念的方法,四字六字,大聲小聲均無不可,不出聲默念亦可。只要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多少時間可以見效?我告訴各位:三個月到六個月即見功效。業障可以消掉一部份,感覺頭腦清楚,比以前聰明。煩惱、憂慮、妄想、牽掛都少了,心地清淨。理論懂不懂沒關係,只要依法修行,確能見效。
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必須有信心。佛的話句句真實,只要真誠懇信,真正發願,冥冥中立刻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以此原則念佛,功夫成熟時定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人在世間最大的福報不是財富長壽,真正福報是臨終時不生病,頭腦清楚,知道到那裡去,這是真正的福氣。這些年來在台灣,坐著走的、站著走的約有二三十人,臨終有瑞相的不在五百人以下。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五六位。甘老太太有位親戚移民到美國,年歲大了,與兒女同住,在家照顧小孩兼燒飯。有一天早晨她沒起來燒早飯,家人到她房間一看,她盤腿坐在床上已往生了。最奇怪的她把全家大小的孝服全做好了,後事預備的整整齊齊,可見她預知時至。此乃甘老太太親眼所見。
人生在世是一場春夢,時時刻刻都在夢中。真正覺悟的人才肯放下,世間無有一法可得,身要可得,應無衰老病死。人之相處乃是緣,緣聚時莫喜,緣散時莫悲,乃正常現象。
禪宗接引上上根人,中下無份,比大乘人還要高。教下如華嚴天台法相三論,其對象為上中根性,大概上根利智者修學都能有成就,中根者即差很多,下根無份。惟此法門上中下三根不識字的老太太老公公也都能修,也都能證。往生傳中衡州王打鐵是個鐵匠,一家四口,生活很苦。有一位出家人路過其門,王打鐵即請其到家接受供養,並請教離苦得樂方法,法師教其念佛。他依教奉行,打一下鐵,念一聲佛,如此三年,有一天他說了一個偈子。他說:「叮叮噹噹,久鍊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說了之後,打一下鐵錘,站著走了。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將軍鄉有位老太太站著走的,去年我在高雄講經時提及此事,有幾位都說知道有此事實。台北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往生之事更不可思議。他在念佛團講開示,講了一個半小時,苦口婆心勸大家念佛。講完之後,他說我要回家了,下了講台,坐在客廳籐椅上就往生了。他兩個月以前就有預感,得空時即出去看朋友,似有惜別之意。有一次與其夫人坐三輪車參加法會,向其夫人說:我若往生,你會不會寂寞?夫人說:你若往生乃大好事,我不會寂寞,這可以證明他預知時至。
念佛分理念與事念,理念是把道理方法境界統統搞清楚,念的當然專心。事念是對理論不明白,但專心念佛。事念念到心地清淨,智慧自開,亦可達到理念。
自古以來,弘揚佛法最普遍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因此註解此經者為數甚多,其中最具權威的即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尊稱蓮池為雲棲和尚。在蕅益時代蓮池已圓寂,而其著作存在。蕅益以師事之,依蓮池教誨學習,即所謂私淑弟子,類似儒家孔孟。蓮池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蕅益是第九代祖師。蓮池為彌陀經作了一個註解叫疏鈔,先作疏,「疏」是解釋經的,後來覺得太深,恐怕後人看不懂,所以又作鈔,「鈔」是註解疏的。此項疏鈔在台灣流通甚廣。現在我們把疏鈔連同古德法師所著的彌陀疏鈔演義合印成一本,「演義」是註解鈔的。古德法師是蓮池的徒弟又是侍者。蓮池著作流傳於後世,得力於古德法師。我在台北曾講過一次演義,留有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內容豐富,稱之為博大精深,甚為恰當。
幽谿是天台山幽谿高旻寺傳燈法師,蕅益以地名稱之,表示尊敬。他與蕅益的師父是師兄弟,所以蕅益稱幽谿為師伯。他晚年專修淨土,每次講彌陀經都感到天樂鳴空,大眾都聽到。他將阿彌陀經作了一部圓中鈔,以天台宗真假中三觀發揮,取圓融中道義。鈔是解釋疏的,疏是阮元朝大佑法師作的,其名曰阿彌陀經略解。此圓中鈔流通不多,蕅益言其高深洪博,文富義繁,或不便初機。
蕅益大師為便利初機作此要解有獨到之見解,故其內容亦無須乎與以上蓮池幽谿二位大師相同。側看成峰,橫看成嶺二句,借用蘇東坡遊江西廬山時所作詩中的話,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意義是他已經見到廬山真面目,親證西方淨土的境界。
依天台宗講經的方式,在開經之前先講玄義。玄義是以很短的時間把全經大義作綜合的介紹,使聽眾先有一個概念,然後繼續聽講經文易於理解。天台用五個段落說明經中綱要,謂之五重玄義。第一解釋經題。第二辨體、說明此經理論的根據。如意義不明,信心很難建立。第三明宗、說明此經之宗旨,修學的綱領與方法。第四論用、用處何在。宗是修因,用是結果。第五判教、祖師大德為佛經整理分類,依淺深次第,契各類根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