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三資糧發願‧憶念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在太平佈教所講

弟子吳碧霞敬記

 

本人二十多年前經常到這裏來,往後因事情繁雜,年歲漸多,身體也衰弱多了,不能常到外頭來,很對不起諸位。這裏是老道場,有林師兄能接續,又有李校長、村長等諸位大德發心幫了很大的忙,比起從前好很多,前途發展,不可限量,這是值得慶幸的!

 

今晚要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很簡單扼要地說一句話:「難得大家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並不是學了佛就志同道合,因為教內的門派太多,門派雖多,卻皆是佛所說的法,然而今日之下,修學的人往往不談如法修行,卻只去談那利害關係,一談利害、便去體萬里了。須知:古德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談世間法求個覺也不錯,然而,現在的世間法,那裏有讓人覺悟之處,簡直都在談世間的壞事——諸位試攤開報紙看看,不都是誨淫誨盜的文字?所以,一說「志同道合」,便指歸到淨土法門來——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然而,「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佛法原不分宗派,有宗派皆是方便法,方便法就是巧妙地運用權智,行權法,教大家隨著機緣,領略進去,今天,我們大家正是走著這極方便的淨土路子。

 

淨土法門,古德們說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也就是說淨土法門,包括了千經萬論,然而,他卻是「難信之法」,因為這千經萬論的辦法都是信解行證,先「信」,信了就要去了「解」,既解了,不去實行,那是只說空話,所以,重要的是去實「行」,腳踏實地地去做了之後,還得做出成績來,這叫做「證」(證是證果,一般人誤會,以為死了才證果。其實證果當在活的時候證果,死了焉能證果?)信解行證是一般法門的修學歷程,而淨土宗則不然,他有他特別的地方:先是「信」三藏十二部經典,既信了,不必經過解的階段,就可以實「行」,也沒說證果,正因為這特別之處,才令人難信,所以,一般學三五年佛,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起疑不信,只好「不可與言,則不與之言。」若為他講解,反起爭辯,惹出許多煩惱來,兩邊都不得利益。所以,這才在「信」與「行」之間,再添上個「願」字,願是淨土宗特別之處,這願字出自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歸結於普賢行願品,各位須知,普賢菩薩是大願王,連他都勸大家發願往生哪!再者,每尊佛都有願,惟獨阿彌陀佛的願最大最多,今後,希望諸位把這個「願」字多注重注重,沒有願是不能成就的。

 

其次,在還沒談到下文之前,本人對今晚所說的話,作一個聲明:我所說沒有一句是我自己的話,我沒學問敢說話,所說句句皆是依照經典或祖師的注子,句句都有根據。並不是我本人有什麼心得,妄發議論的。

 

以下,我們來談淨土宗學人,人人都知道要走的,人人也都會說,卻是大部分人不去做的,什麼話呢?那就是「帶業往生」,這正是前面所說,學了三五年佛,卻起疑不信的癥結所在了。因為凡學了佛的,就懂得有「生」就有「滅」,生滅法是不究竟的,學佛正是為了「不生不滅」,現在既學了佛,還叫我們「往生」,那麼,「生」了是否還得「滅」(滅就是死)呢?於是,這些人自然有些不「願」意了,殊不知,淨土法門教我們「發願往生」,是別有方便的!

 

接下來,在我們談這殊勝方便之前,先來探究一下,為什麼有生死?有生即因有惑,有迷惑就造業,造了業就受報應,生生死死就這麼了無已時。有關迷惑,今晚不能細講,簡單講可分三種:第一種是「見思惑」,能斷見思惑即證得羅漢果,可得不生不滅,但卻已掉入涅槃坑了,一旦掉入涅槃坑,就不懂佛法了,諸位不信可查經典去。第二種是「塵沙惑」,斷塵沙惑即可證菩薩果位,菩薩又分五十二個階級,成佛必須經三大阿僧祇劫長遠的時間。而在娑婆世界,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斷一品惑,可見斷塵沙惑也是好不容易的事。第三種是「根本無明」,要了解這根本無明,得講唯識相宗,第八識有我執法執,我法二執打不破,則不能與之談,因為根本就聽不懂啊!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狀元郎,和他說佛法,也是一竅不通的,縱使他讀完了二十五史,對了生死也是一點也幫不上忙,到頭來,仍是該怎麼死,還是怎麼死。因此,想不生不滅,就得三惑斷盡,這豈是簡單的事?正因為不簡單,才要用到「帶業往生」的殊勝方便。

 

假如我們肯發願——「願意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的分段生死(也就是見思惑所招感的生死)便可以斷了,剩下的,就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乃是境界的變換而已,不像分段生死那般輪迴不息,那般苦不堪言。再者,我們從娑婆到極樂,叫「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的環境才適合斷惑修行,到那裏去,是去上學的,學成後就得再回到母校娑婆世界來度化眾生,這也算是報恩。所以,「願」的另一個意義是「乘願再來」,若只想自己去享福,那就連去也去不成了。總之,要有「往生」的條件,還要有「發願」的條件,回向文中,讓我們「同生極樂國」,要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正是此意。所以,我奉勸諸位,必得如是發「願」。

 

其次,再談「行」,欲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還得有修的方法,光說理,沒說方法不行,這方法,關鍵只在「一心不亂」上,這四個字,在目前這樣的世間上,修上十年也辦不到,那怎麼辦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有「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句,所謂見佛,即是見阿彌陀佛,為什麼必定見阿彌陀佛呢?要知念佛不是唱佛,「念」是今心,動心起了念頭,「念茲在茲」,念佛則心在佛上,念阿彌陀佛即心在阿彌陀佛上,若你忽然想到藥師佛來了,這就是「亂」。其實,只要見了阿彌陀佛,就是見了十方三世佛啊!

 

此外,還有容易的,就是「憶佛」,憶佛可不是想佛,乃是「默而識之」,默是在心裏頭,識(音誌)是記住在心裏頭忘不了——比如大家總有忘不了的事,士農工商,從事各行各業,為的是賺錢吃飯,這吃飯,只要鐘點到了,不管肚子餓了沒餓,就是忘不下。現在,若把這吃飯的心轉變為憶佛,把心裏境界變一下,想著「一切皆阿彌陀佛變化的」,就不會把他忘記。好比我來這裏不是講演,我是來此觀佛的,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若能如此憶佛念佛,則淨念相繼,相續不斷,終達到「一心不亂」。這是平常功夫,到了臨命終時,還得「一心不顛倒」,心顛倒則不能往生,不顛倒才得往生,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

 

然而,怎還會有顛倒呢?那是因為惑,功夫下得深,是斷惑,下得淺,就只伏惑,「惑」如根,「伏」如把石頭壓住他,既未斷他還會發起來,所謂「一心不亂」,伏惑也一心不亂,斷惑也一心不亂,斷惑保了險,不會顛倒了,伏惑就不保險了,所以,臨終須有助念的,助念乃幫助你念,你平日裏自己念,到臨終時有人助念,那惑雖未斷,也伏而不起,心不顛倒了,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所以這助念,別的宗幫不上忙,唯有淨土宗可以有人幫助。

 

今天的話,說到這裏為止,這佈教所所以能有如此發展,還靠各位正知正見——亦即「志同道合」,本人不能常常來,還靠各位竭力發心護持。如有需要幫忙,各聯體機構理當互助,可以不必客氣!

 

http://buda.allcadblocks.com/